中国癌症网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发生于甲状腺腺体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下的女性多发。属中"瘿瘤"范畴。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痰湿凝聚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颈部有硬结,位于气管两侧,可呈单侧性,亦可为双侧性。坚硬肿物的表现凹凸不平,固定,不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肿物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外形不整,颈部附近淋巴结肿大。 西医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为主,配合内分泌治疗和化疗。中医治疗对本病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长期服中药无副作用,特别是术后复发及癌转移者,中医则成为主要疗法。常选用活血化瘀,理气开郁,脂痰散结,消核抗癌等药物。
   方一
   [主治]甲状腺肿瘤。包括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痛、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合并囊肿、甲状腺肿等)和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癌、混合型腺癌等)。 [方药]夏枯草、生牡蛎、生蛤壳各30克,黄药子、莪术、土鳖虫、罂粟壳、茯苓、首乌、浙贝母、白芍、甘草各10~15克。气虚者加党参;血瘀者加田七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周4~5剂,1个月为1疗程,同时辅助以下方法:①海麻雀或海蛇各30克,煲瘦肉100~150克;②罂粟壳或夏枯草、屈头鸡各30克,煲瘦肉100克;③白茄根、烟茜根各30克,保瘦肉100克。以上食疗方可在本方停药时,间断或连续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其中①方、②方对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疗效较好;③方对甲状腺癌疗效较佳。 [编按]本方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解毒,抗癌,益气养血。曾对12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长期服药治疗,其中4~9年6例,10~23年以上6例。目前12例患者均恢复半日或全日工作。说明本病术后,若能及时配合中药调理,扶正和祛邪并举,可巩固和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见《新中医》1990年第1期)。
   方二
   [主治]甲状腺癌。 [方药]夏枯草、山豆根、生牡蛎、黄药子、白药子、橘核各15克,留行子、天葵子各12克,甲珠、苏梗、射干、马勃各9克,昆布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服。 [编按]本方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散结,佐以活血化痰,试用于治疗甲状腺癌,有较好疗效。湖北中医研究所等用本方治疗甲状腺癌11例,近期治愈1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2.7%。如患者尹某,女,50,确诊为甲状腺左叶腺癌,经用本方治疗,症状,肿块均消失(见《湖北省肿瘤工作资料汇编》1977年)。
   方三
   [主治]甲状腺癌。 [方药]银花、生鳖甲各60克,生牡蛎、天花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克,三棱、莪术、海藻、昆布各9克,生大黄3克,全蝎4.5克,蜈蚣5条。 [用法]取药1剂,水煎4次,共取汁6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2日内服完。 [编按]本方重用银花、鳖甲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药,并融活血化瘀,抗癌等功效于一方。安微合肥市西市门诊部用本方治疗甲状腺癌疗效较好。如患者张某,确诊为转移性甲状腺癌,服本方70余剂,症状逐渐消失,恢复了体力劳动(见《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
   方四
   [主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 [方药]生芪、生首乌、生牡蛎、白花蛇舌草各30克,茯苓、夏枯草、生山药、京玄参、半枝莲、炙鳖甲、生薏苡仁各15克,生白术、山慈菇、露蜂房、生大黄、泽漆各12克,制半夏、全当归、人中黄、浙贝母、守宫粉(分吞)各9克,绿升麻、芋艿丸(分吞)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攻补兼施,升清降浊,治疗甲状腺癌有较好疗效。曾治疗1例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曾经手术,放射治疗,效果不佳。服本方2个半月后,症状消失,肿块缩小,继服半年,肿块消失,即停药,4年余未复发(见《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第1期)。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