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多发生在40~60岁的妇女。在过早结婚,过多生育以及有慢性宫颈炎症及损伤的妇女,较易发生。 临床表现,早期大多无任何症状,或仅在阴道检查时,可见表浅的糜烂。一旦出现症状多已达中、晚期。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出血和白带。后期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可因反复流血而造成贫血。由于癌症组织坏死及感染,阴道可流出黄水或米汤样物,或混有血水,可有恶臭味。晚期常伴有尿频、尿痛及血尿;排便困难或里急后重,粘液血便;甚至贫血、消瘦等症状。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崩漏"、"五色带"、"微瘕"范畴。多因冲任二脉受损或外受湿热,毒邪凝聚,阻塞胞络,或因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凝滞,瘀血蕴结;或脾虚生湿,湿蕴化热,久遏成毒,湿毒下注以及身体虚弱,脉络瘀损所致。其治疗多行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中药配合手术、化疗或放疗、可提高疗效。
   方一
   [主治]子宫颈癌。证见阴道出血,量不多,色暗红,白带较多,有臭味,头晕心烦,腹胀纳差,腰竣、小腹隐痛,舌暗红、苔黄而干,脉沉弦数等,属肝郁火旺,湿毒内蕴者。 [方药]败酱草、半枝莲、夏枯草、生苡仁各30克,土贝母、炒槐花、川楝子炭、青皮各15克,土茯苓、银花各20克,灵脂炭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若白带多加椿根白皮15克,海螵蛸10克,出血加旱莲草、荆芥炭各15克,脾虚加莲子肉、山药各10克。 [编按]本方具有祛湿解毒,行瘀止血,平肝泄火之功效,曾治一例,医院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鳞状上皮癌1期,症状如上述,经服上方配合消瘤丸和子宫颈癌熏洗方,半月后见效,2个半月症状消失。再治1年,活检癌细胞消失,20年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9期)。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