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引起严重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时的共同表现。临床上表现左心衰竭者,见有心跳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等;发展到右心衰竭,则出现水肿,胸腹腔积水等。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学的"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方一 [主治]心力衰竭。证见咳嗽,粘痰,咯之不利,胸闷气短,口紫绀,苔薄舌边有齿痕,脉数而时一止。 [方药]桂枝9克,赤芍、丹参、桃杏仁各12克,川芎6克,益母草、鱼腥草、开金锁各30克,葶苈子、麦冬、万年青根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朱锡祺教授之经验方。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多系循环障碍,脏器瘀血,故治疗原则及组方配伍者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本证因心气不足,瘀痰交阻,故用活血强心,清肺化痰之剂治疗(见《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2期)。
   方二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证见心悸怔忡,气短喘促,咳喘不能平卧,咳痰稀白、泡沫状,常夹血丝,胸胁、腹部胀满,食少,口恶心呕吐,尿少浮肿,舌暗淡或暗红,苔黄白,脉数或促。 [方药]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包)、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克,泽泻、麦冬各15克,五味子、当归各10克。 [用法] 每剂浓煎成200毫升。病情重时,每日可服2剂,分4次服;病情较轻后,改为每日1剂,分2分次服。心衰缓解后,仍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编按]本方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肌 病等致心力衰竭患者,每收良效。其病机系心气虚衰,敌血脉瘀阻,血不运水,水饮停聚,肺气为壅塞,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气不帅血,血瘀水聚,凌心射肺,犯胃侮脾。治当益气养以固其本,泻肺行水以治其标,使肺能肃降,心脉通畅,水行肿消,气降喘平(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11期)。
   方三
   [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阳虚者。 [方药]熟附片9~15(先煎),党参、黄芪、茯苓、泽泻各15~30克,炒白术、车前子(包)各15克,甜葶苈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若咳喘重者加苏子、紫苑;心悸重者加磁石、龙骨、牡蛎;紫绀重者加丹参、红花;四肢欠温者加干姜、肉桂;心衰重者加人参。 [编按]本方功可温阳益气,利水消肿,强心,适用于阳虚者,兼阴虚或阴竭者忌用。本方是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治疗20余例患者,疗效满意(见《新中医》1985年第9期)。
   方四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证见面目肢体浮肿,腰以下肿甚,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塞神倦,舌肿胖嫩,舌淡苔白,脉沉细数无力。 [方药]淡附子9~18克(先煎),白术、白芍、桃仁、琥珀各9克,茯苓15~30克,生姜8~15克,红花6~9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5~7日为1疗程,有效者休息1日后再服1~2个疗程。因感染严重,风湿活动期,水肿甚者,酌用西药治疗。若水肿甚者去白芍,加胃苓汤;喘甚而兼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恶心呕吐手电,减附子量,加重生姜量;咳期而不兼阴虚者,加半夏、干姜、五味子;咯血者加茅根、阿胶。 [编按]本方应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再加桃仁、红花、琥珀活血化瘀。据报道曾治疗15例,基本纠正1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3例。其中单纯右心衰的疗效较全心衰为好。对改善心功能经,减慢心率方面也有一定疗效(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方五
  [主治]心力衰竭。证见形塞肢冷,喘咳倚息,汗出额冷,面色青紫,动则气息欲绝,语言低微无力,难以接续,痰粘不易咯出,腹胀,双下肢浮肿,小便色清量少,知体胖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按之不实。 [方药]黄芪60克,红参(另煎)、炒白芍、炒白术、熟黑附片(先煎)、生姜各10克,茯苓12克,桂枝9克,炙甘草4.5克,龙骨15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4小时服1次。 [编按]本方峻补大气以振心肺,温胸阳而散阴霾。故大剂人参、黄芪峻补大气,助以桂附之温阳化饮,大气振兴则心肺脾肾之阳气随之而起,水饮之邪温散平做(见《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4期)。
  方六
   [主治]心力衰竭。证见心悸气短,咳嗽,吐白色痰,时感胸闷,夜间万甚,有时不能平卧,饮食减少,面颊潮红,气短息促,舌苔白而略厚,脉细弱结代。 [方药]石斛、桑寄生、五味子各6克,橘络、菟丝子、枸杞、远志、麦冬、何首乌各9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4.5克,炙甘草、干姜、钩藤各3克,麻黄、灯心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遍,分2次温服。另用猪心1(干燥),朱砂18克,琥珀24克,川贝6克,共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蜜调服。 [编按]本方系山东中医研究院刘惠民主任医师经验方,具有补益心肾,蠲饮化痰之功效,适用于肺气失宣,痰饮内阻,心肾阳气不足之证(见《精选千家妙方》,学苑出版社,1991年8月)。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