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与病毒、细菌感染,理化刺激,呼吸道局部防御机能下降和免疫功能减低,以及植物经失调有关。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牲征。发病初期症状较轻,待病变进展发生肺气肿、肺心病时,可导致心肺功能损害,严重地影响劳动力和健康。 方一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 [方药]皂荚12克,诃子、杏仁、蛤粉、百部、紫苑各院校30克,胆量、黄芩各15克。 [用法]将上药先用水煎,取汁浓缩成膏,烘干制成颗粒,再加赋形剂制成片剂,每片0.5克,每服6~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编按]本方系天津市中医医院李振华主任医师经验方,功擅化痰肃肺,止咳平喘,对痰浊阻肺的实证适宜。对虚证或燥热伤肺之咳喘则非所宜。李氏运用此方临订观察356例,其中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206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150例,总有效率达81%(见《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7月)。
   方二
   [主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方药]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各30克,黄芩、贝母、杏仁各9克,桑白皮、丹参15克,茯苓、炒白术各12克,桔梗、炙甘芏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分2次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的主要病机为痰热阻肺,脾肺两虚。本方的立意为清化痰热,补益肺脾。余氏报道用本方治疗120例慢支继发感染,临床治愈9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见《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
   方三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证见咳喘多痰,大便偏于燥结者。 [方药]紫苑40克,杏仁(去皮尖)、胡桃仁各8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克,每服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本方系中国中医研究院余瀛鳌研究员据宁代许叔微《本事方》中之二仁丸予加味组成,具有食疗与药疗相结合的特点。功可化痰纳气,降浊润肠。此方秋冬宜常服,缓缓见功(见《名医名方录》,华艺出版社,1990年11月)。
   方四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虚寒证、脾虚痰湿证、肾虚喘息证者。 [方药]苏芪24克,旋覆花10克,地龙6克,百部10克。 [用法]将上药制成0.31克的浸膏片54片,每次6片,每日3次。 [编按]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是咳、痰、喘,而本浸膏片就有消除这些症状和病变的功能。据报道以该药治疗254例慢性支气管炎,结果临床控制90例,显效86例,好转7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经临床观察,此药有补益肺脾,祛痰化浊,止咳平喘之作用,对于虚寒型、脾虚痰湿型、肾虚喘息型疗效较好(见《新中医》1982年2期)。
   方五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疲劳或受寒扣即引起气喘,喘时喉中有声,痰多,为白色粘痰,舌尖微红,苔白腻,脉来濡而微数。 [方药]川杜枝、五味子、淡干姜各3克,炒白芍、仙半夏各9克,广陈皮4.5克,茯神12克。 [编按]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脾,脾虚津不化气,酿湿成痰,渍之于肺,为咳为喘。喘咳有年,脾伤及肾,以致肾气不纳,肺气不降,遇劳逢冷则发。拟化中焦之痰湿,和胃气,脾得正气充盛则气液畅通,庶无聚湿成痰之虑也(见《内科临证录》,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10月)。
   方六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慢性缓解期或伴有阻塞性肺气肿者。证见咳嗽、咯痰或气喘经久不愈,痰多色白,遇寒冷即发,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肢冷等,舌淡有痕,苔白,脉或滑或细弱。 [方药]南北沙参、生黄芪、炒白术,麦冬、补骨脂,炒山药、五味子、鱼胜草、姜半夏、胆南星、远志肉各150克,川象贝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10克1丸,每日3次,每次1次,连服2个月为1疗程。 [编按]本方功可补肺益气,摄纳肾气,健脾燥湿,清肺化痰,止咳平喘。西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而以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为重要原因,与机体防御功能的降低或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所以本方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可以改善肺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9期)。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