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性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其临床特点是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恶心、呕吐、泛酸、嗳气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方一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方药]海螵蛸、煅牡蛎各30克,茯苓15克,黄柏、白术、玄胡、川栋子各10克,黄连、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具有收敛制酸,清热除湿,理气活血之功,诸药相辅相成,均从"通"字出发,以奏良效,尤适合于湿热型溃疡者。曾报道治一男性患者,胃脘胀痛,以进食后2~3小时尤甚,伴灼热感,嘈杂吞酸,腹胀纳差,口干苦,舌苔黄腻等,经胃肠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上方3天胃脘痛明显减轻,50天后症状消失,溃愈合(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1期)。   方二
   [主治]消化性溃疡。 [方药]乌贼骨(先煎)、煅瓦楞(先煎)各25克,玄胡、甘草、白及各10克,白芍30克。 [用法] 每日1剂,煎浓汁300毫升,清晨空腹温饮100毫升,1小时不进饮食,晚间8时温服200毫长,2周为1个疗程,第2个疗程研末冲服。 [编按]本病属中医胃痛范畴,其病机重点在于气郁脾虚,胃失和润。因而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七情致病,最先病气;饮食所伤。中州受损;气郁化热,脾生寒湿,从而形成了该病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症候,方中乌贼骨、瓦楞制酸燥湿,收敛生肌;玄胡,芍药调气止痛;白及清热生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见《陕西中医》1987年第7期)。
   方三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药]黄芪、海螵蛸各20~30克,白芍15~18克,白及、甘松、鹿角胶(冲)、元胡各12~15克,甘草6~9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或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3次。 [编按]本病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瘀血伤络所致,据此重在健脾益气,活血止痛,制酸止血,故能获良效。由于本病病程长,龛影影愈合较慢,为了巩固疗效果,服药方便对脾胃虚寒型溃疡者,经服汤剂症状消失后,改服丸剂,均收到了满意效果(见《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1期)。
   方四
   [主治]消化性溃疡。 [方药]党参、黄芪各25克,白术、茯苓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本方由甲君子汤加黄芪而成。其中四君子为健脾补气之名方,再加黄芪升阳补气,托疮生肌,既加强了四君子的补气作用,又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综观全方,有健脾补气,敛疮生肌之功用(见《新中医》1985年第3期)。
   方五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药]黄芪15~30克,白芍9~18克,桂枝、炙甘草各6~9克,生姜9克,大枣5~7枚,饴糖30克。 [用法] 前6味水煎,煎成后入饴糖搅匀,每日1剂,分2次,早晚空腹温服。服药过程中,禁食生冷,忌思虑过度和恼怒。服用3~4周为1疗程。 [编按]黄芪建中汤是由张仲景的小建中汤演变而来。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再加黄芪。对虚劳里急,诸虚不足之证确有较好的疗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绝大多数属于中焦虚寒,解放军304医院中医科陈振相主任医师,多年屡用此方证明其疗效甚佳(见《千家妙方》,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
   方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药]海螵蛸、煅瓦楞各50克,酒炒大黄5克,黄芪、郁金、甘草各25克,白术、乳香、没药、陈皮、炒五灵脂、炒元胡、降香、赤石脂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若气滞型加香附、青皮;虚寒型加肉桂、干姜;血瘀型加赤芍、红花。 [编按]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属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作者,屡见不鲜。故本方之功,疏肝健胃,理气止痛,和胃止酸。据报道治疗30例,治愈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以气滞型疗效最好,血瘀型疗效较差(见《吉林中医药》1982年第1期)。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