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常见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淀滞等,临床以心慌、胸闷或突然出现晕厥,心电图提示心搏、频率与节律的改变为其特点,中医属"心悸"、"怔忡"、"昏厥"范畴。
   方一
   [主治]过早搏动。心悸心慌,胸闷微痛,夜寐多梦,咽喉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苔少,脉沉细结代。 [方药]炙甘草、麦冬各30克,生地60克,党参15克,桂枝5克,生姜3片,红枣5克,阿胶6克(烊冲),麻仁10克,白酒2匙。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具有益气养心,安神定惊之功,适用于过早搏动属心脏气血虚弱,心神失养导致气血瘀滞,心动悸者有疗效(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期)。
   方二
   [主治]过早搏动。 [方药]红参、琥珀(研末分2次冲服)各6克,丹参、当归、炒枣仁各30克,苦参15~30克,麦冬、五味子各12克、薤白9克,茯苓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名三参稳律汽汤,由生脉散加味组成,功可补气活血,性津止渴,调和营卫,用于气阴不足,血不养心诸证,包括各种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者。据报道,本方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强心作用,并能克制心得安和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见《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4期)。
  方三
   [主治]过早搏动。胸前闷痛,阵发性心悸,神疲乏力,头晕寐着,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结代。 [方药]桂枝、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炙甘草各9克,党参、丹参、川芎、制乎乌各15克,鲜万年青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编按]此乃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赵冠英教授之经验方。心阳不振,运血无力,故血瘀于络而发胸闷痛、心悸;血不能上营宣窍,濡养四肢,则神疲无力,头晕寐差,舌脉均为心阳不足,瘀阻于络之象,故本方诸药相合,共奏温阳益气,养血安神之功(见《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4期)。
   方四
   [主治]过早搏动。心悸、胸闷、头昏头晕,舌淡胖略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结代。 [方药]党参、郁金、瓜蒌各20克,麦科、生地、薤白各15克,五味子、红花12克,桂枝、柏子仁、高良姜各10克,丹参、珍珠母各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气虚则血行鼓动乏力,而致血瘀气滞,血不养心则发生血脉流通不畅,心神不宁、心悸、脉结代,当以益气养阴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则心脉畅通,而心神可宁(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
   方五
   [主治]心房纤颤。 [方药]党参、玉竹、丹参各30克,麦科、白芍、炙甘草、龙齿(先煎)各9克,枣仁、五味子、赤芍各6克,琥珀3克(研末分冲)。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本方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活血之功。药理实验亦证实,本方有强心、镇静、改善心脏血流的作用。故此方再随证加减,对症用药,治疗心房纤颤属于气阴不足、心血瘀阻,肝阳偏亢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见《千家妙家》,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
   方六
   [主治]心房纤颤。心悸,头晕,出冷汗,下肢轻度浮肿,晨咯少量痰液,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结代。 [方药]法半夏、茯苓各6克,化橘红、党参各4.5克,炙甘草1.5克,妙枣仁、松节各9克,远志3克,石菖蒲、枳实各阶层2.4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之经验方,方名加味益心汤,具有补益心气,温脾理痰之功,适用于心房纤颤病人,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兼有脾湿者(见《千家妙方》,解放军报出版社,1990年10月)。
   方七
   [主治]心房纤颤。头晕、心悸、气怯、脘闷,纳少,心胸懊忄农,莫可名状,夜间为甚,夜寐不平,起卧不安。 [方药]桂枝、蜀椒各10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党参、麦冬各15克,干姜3克,大枣6克,五味子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为心阳不足而设,故方中以桂枝汤去芍药振奋心阳,龙牡镇摄心神,加蜀椒以其能"去胸中邪结气",以达到通阳,镇惊安神而使房颤复律之作用(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11期)。
   方八
   [主治]心房颤动。 [方药]红参3~6克,丹参、苦参、枣仁各30克,琥珀(研末冲服)15克,车前子20克(包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3次服。 [编按]心房颤动属中医"心动悸,脉结代"范畴,本方具有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功。据报道曾配合小剂量奎尼丁治疗16例,有较好的疗效(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2期)。
   方九
   [主治]心动过速。 [方药]苦参30克,黄连、炙甘草各5克,丹参、酸枣仁各20克,朱砂1克(分钟),珍珠粉3克(分冲)。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若阴虚者加玉竹、生地;阳虚者加肉桂、干姜;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瘀者加川芎、红花;痰阻者菖蒲、郁金。 [编按]本方旨在通过清泻心火,安定神志,以达到减缓心速,调整心律之目的。曾报道治疗一男性,30岁。患病毒性心肌炎后遗阵发性心动过速,经服西药未能控制,后用上方加玉竹、生地,共服9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发作(见《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
   方十
   [主治]窦性心动过速。 [方药]伏龙肝100克(先煎过滤),沙参、首乌、牡蛎各20克,枸杞、丹参各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78克,厚朴8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窦性动动过速,类似中医的心季、怔忡证,多由情志所伤,精神过度紧张,或大病久病,或素体虚弱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失致。临床常见伴有不同程度的阴虚征象。故本方功可镇静、滋阴、健脾胃(见《江西中医药》1985年第1期)。
   方十一
   [主治]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证见心悸难宁,少寐多梦,胸闷烦躁,口干少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或有间歇。 [方药]太子参15~30克,麦冬、丹参、百合各15克,淮小麦、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磁石(先煎)各30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大枣7枚。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朱锡祺教授根据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再结合临床经验国味而成,适用于惊悸因阴血不足而发者,故具有益气养阴,镇潜安神之功效(见《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7月)。
   方十二
   [主治]传导阻滞。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劳累后显著加重,面色白白光白,冰晕目眩,身倦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四肢欠温,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方药]党参、莲子肉各9克,白术、茯苓、肉桂、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偏按]心主血,血液全身经脉中畅流不息,心脏传导功能正常,需赖心气之推动,心阳之鼓舞。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必须影响心主血脉功能。故本方具有补益心气,振奋心阳之功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12期)。
   方十三
   [主治]传导阻滞。心悸,胸脘胀闷,夜难酣睡,舌质较红,苔白腻,脉弦数,时有歇止。 [方药]全瓜蒌、生地各12克,薤白、川桂枝、桃仁、潞党参、炙甘草、火麻仁、赤白芍各9克,红花6克,灵磁石30克(先下),大枣4枚,生姜2片。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中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药通阳宽胸,活血化瘀;枣仁、远志、磁石等养心安神,从心动悸,脉结代入手,故取效显著(见《精选千家妙方》,学苑出版社,1991年8月)。
   方十四
   [主治]病态窦结综合征,证属寒凝血瘀者。 [方药]生麻黄6~12克,熟附片12~24克(先煎1小时),细辛3~12克,全瓜蒌12~30克,枳壳、汉防已各9克,红花6克,川芎9~12克,虎杖12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多种原加导致窦房结激动形成或传出发生障碍,从而产生缓脉、头晕、心悸,甚至错厥的一组综合病症。根据患者常有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形寒怕冷,舌质淡胖,脉来迟缓等寒凝血瘀的表现,故本方用温通心阳以散其寒,活血化瘀以疏通血脉的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见《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
   方十五
   [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作性眩晕、心悸、心前区憋闷且有隐痛感,四肢欠温,失眠,色白光白,脉迟而结代。 [方药]红参3克,熟附子10克,黄芪30克,甘草4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气虚不足以运血,血无以上奉空窍,故发作眩晕,心悸;气虚、胸阳不展,故胸闷憋气;且有气虚血瘀,故发隐痛;面白、脉迟均为气虚运血不畅之故。方中参附温阳益气,芪、草补气,推动血液运行而气血不滞(见《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12期)。
   方十六
   [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胸闷不畅及间歇,心烦,夜寐攀多,舌红体瘦,脉沉迟,按之弦且滑。 [方药]北沙参30克,麦冬、枸杞子各15克,金樱子10克,淡附子、菟丝子各12克,熟地黄18克,桂枝、仙茅、仙灵脾、党参各9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虚上扰,心阴不足为本阴损及阳,心阳亦虚为标,故治疗以阴阳并补为法,具有养其心阴,助其心阳,滋补肝肾,泄其虚热,补中寓泻,调整阴阳,平衡升降之功效(见《精选千家妙方》,学苑出版社,1991年8月)。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