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乙型病毒胜肝炎

   乙型病毒胜肝炎(简称乙肝)特别是慢性乙肝是至今尚未攻克的难治性传染病。全世界感染乙肝病毒者约占全球人口的5%。我国属乙肝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已逾一亿,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乙肝与肝硬变有原发性肝癌有关。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要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尤其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研究课题。
   方一
   [主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方药]贯众、蚕砂各15克,虎杖、桑寄生、桑椹子各20克,旱莲草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个月为1疗程。 [编按]傅大名等报告7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经服上方治疗1~3个月后,有46例出现HbsAg转阴,有24例仍为阳性。HbsAg阴转率为65.7%,伴有肝功能损害而HbsAg阴转的病例中,有22例的肝功能同时亦恢复正常。而大部分病例,在HbsAg阴转同时,谷丙转氨酶往往反见升高。以后才逐渐恢复正常,这种谷丙转氨酶出现先升、后降,再至正常的现象,其时间大约需经2~3个疗程的时间见《新中医》1981年第8期)。
   方二
   [主治]乙型肝炎属湿热蕴蒸,气滞血瘀者。 [方药]广犀角3克(水牛角粉30克代),泽兰、败酱草各15克,土茯苓、对坐草(大金钱草)、平地木各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系上海铁道医学院颜德馨主任医师之经验方,功能凉血化瘀,解毒利湿。曾报道治一女性患者,患黄疸型传染性乙型肝炎4个月,查谷丙转氨酶200单位,HAA阳性,肝区疼痛,经事愆期,舌紫,苔薄腻。经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肝功恢复正常,HAA转阴,经期如期而至,随访3年,情况良好(见《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7月)。
   方三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①有明确肝炎病史,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或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异常已持续半年以上;②乙型肝炎青面抗原(HbsAg)连续2次阳性。 [方药]茵陈、车前子、车前草、草决明、白花蛇舌草、生黄芪、野菊花、黄精、丹参各15克,蒲公英、菟丝子各20克,泽泻、苡仁、山楂、草河车、当归、枸杞子各12克,丹皮、大黄炭各10克。 [用法] 上方水煎2次,早晚分服;亦可每剂水煎3次,供1天半服用;病情较重者则日服3次。若腰膝酸软加桑寄生、川断;四肢沉重加桑枝;脾虚腹泻加党参、焦白术、茯苓;出血明显加白茅根、生地炭、水蓟;肝脾肿大,质硬加鳖甲、鸡内金、桃仁。 [编按]本方功可清除病邪(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扶正补虚(健脾补气、养阴补血),调理气血(疏肝理、活血化瘀)。用药做到补气不壅郁,补脾不足滞,补肾不动火,补血不助瘀,补阴而不滋腻(见《北京中医》1982年第2期)。
   方四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型。 [方药]当归、白术、柴胡各10克,白芍、茵陈、白药蛇舌草各30克,茯苓、虎杖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并可随证加减。 [编按]本方是由逍遥散加减而成,为迁延型乙型肝炎所拟,方中归、芍、术、柴、苓等以疏肝理脾;虎、茵、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随证加减,每获良效。但由于机体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正气日减,肾精、肾气渐被暗耗,故凡遇难治的病例兼脾肾阳虚者多。方中加用巴戟天、仙灵脾等益肾精,补肾气之品,有助表面抗原阴转(见《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
   方五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药]黄芪30克,黄精、淮山药各20克,川续断、仙灵脾、白花蛇舌草、枸杞子各15克,茯苓、虎杖各1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编按]本方具有健脾补肾之功效。陈先明氏曾报道治李某,男性,证见右胁隐痛,腹部胀满,纳少便溏,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腰腿竣软,病已一年。查HbsAg阳性,诊断为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用上方加熟附子、菟丝子各10克,佩兰15克,芡实20克。治疗2个疗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嘱其间服上方,随访三年,未见复发(见《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
   方六
   [主治]乙型肝炎。 [方药]淮山药30克,生地、女贞子、桑椹、沙参、丹参、白芍各15克,杞子、麦冬、贯众、虎杖各12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3个月为1疗程。 [编按]本方为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刘风谦主任医师经验方。如治黄某女性,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睡眠欠佳,无明显症状,舌鲜红无苔,脉弦细偏数。服上方加认交藤、柏子仁各15克,服药3个月,复查表面抗原转阴。又服六味地黄汤加味10剂,以资巩固,至今未复发(见《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河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7月)。
   方七
   [主治]乙型肝炎伴谷丙转氨酶(SGPT)持续不降者。临床常见胁肋隐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等肝阴不足症状,又有头昏耳鸣,腰膝竣软,四肢乏力等肾气亏损表现。 [方药]白芍、生地、熟地、川楝子、仙灵脾、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当归、郁金各9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兼见口苦恶心,腹胀纳呆,苔黄腻,脉弦滑者,可在主方中减去仙灵脾、生熟地,加茵陈、虎杖、厚朴;胁痛甚者加柴胡、元胡;四肢无力,腹胀便溏者去熟地,加党参、苍术。 [编按]乙肝伴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患者病程较长,往往已屡进清热解毒与疏肝理气之剂。清热解毒之剂药性苦寒,疏肝理气之剂多偏温燥。苦寒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肾气不充;温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肝血亏虚,故拟本方治疗,以达养肝益肾之功效(见《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4期)。


(2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