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观注全球温疫及方药控制

   禽流感病毒变异印尼发生一家亲七人死亡
 

印尼禽流感人际传播调查 10岁幼童体内病毒变异:

 H5N1“人-人-人”传播首现印尼

  WHO驻印尼发言人向本报证实:“病毒死掉了,传播没有超越这个家庭”

  本报记者田毅 季谭 王晴发自北京

  “这是我们第一次有证据证明,在这个印尼农民家庭中,一个人被另一个禽流感病毒感染者感染了,之后他又将病毒传给了第三个人”。
 
  6月25日,世卫组织(WHO)驻印尼发言人塞蒂奥吉(SariP.Setiogi)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早先的6月23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的一次为期3天的紧急闭门国际会议(下称“国际会议”)传出消息,北苏门答腊Karo县KubuSimbelang村的一户家庭出现禽流感人际传播迹象。在此之前,科学家观测到的禽流感病毒(本文描述的主要是H5N1型)只是“禽-禽”、“禽-人”传播,至多是怀疑一些案例中有“人-人”传播的可能。而现在,第一次有证据表明出现了“人-人-人”传播。

  所幸的是,“(这个家庭感染的)病毒死掉了,传播没有超越这个家庭。禽流感病毒其实一直在变异中,但并没有演变到可以轻易在人际间传播的程度。”塞蒂奥吉说。

  WHO最新数据显示,自2005年7月21日至2006年6月20日,印尼共发生人感染禽流感51例,其中死亡39例。进入2006年,印尼报告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和死亡数目跃居全球之首。

  “人们对禽流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注太少了。”6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席兽医官多米尼切(Jose p h D om e n e ch)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

  “第一次有证据的人传人”

  印尼发生禽流感病毒“人-人-人”传播的Kubu Sambelang村现在成为世界关注焦点。该村位于北苏门答腊Karo县,离省会Madan有两小时车程,有400多户居民。

  4月29日是这个村的一户农家发生不幸的关键一天。

  那天晚上,一名37岁的患病妇女和她的9位亲戚、朋友同住在一间小屋里。而除这位妇女5月4日死亡后没有留下化验样本外,后来有7人被WHO证实是H5N1型病例,其中6人死亡。

  WHO5月31日的简报显示,该妇女平日在市场上出售水果和红辣椒,她的摊位离出售活鸡的摊位约15米(调查显示无市场上家禽相继死亡的报告)。但是,该妇女在庭院养有少量鸡,晚上安置在家中。根据报告,其中有3只鸡在她发病前死亡,已知她还用这些鸡的鸡粪作为其菜园的肥料。

  “4月29日晚她病情严重,极为虚弱,并且剧烈咳嗽。在这个感染群落中,所有确诊病例均可找到与患病者有长期和亲密接触这种情况。”WHO的资料这样描述。而WHO全球流感项目组协调员Keiji Fukuda 称,在该妇女咳嗽时,家人们离她很近。“我们把这称为有限的、不能持续的人对人的传染。”该官员说。

  当4月29日这一大家子照顾病人并共睡一室时,那名妇女体内的禽流感病毒(最后无样本可检验)已和她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相结合,并含有几个人流感的基因片段。而那晚,这名妇女体内结合后的病毒在近距离内传播给一个10岁的孩子和另外5个人,而这个孩子又传染给了他的父亲。

  “答案是肯定的,最早的情况是那个妇女将病毒传给她的其他6个家庭成员。在她病后,也就是4月底,很多亲戚都来照顾她,我们相信那就是她的家庭成员被传染的时候。而最初的传染源可能是来自生病的禽类。”6月25日下午,WHO总部发言人汤普森(D ick T h om p son)向本报证实。

  而塞蒂奥吉进一步向本报指出,这个“人-人-人”传播链的后一个环节发生在那个10岁孩子身上,“(这个孩子身体里的病毒)显示了轻微变异,我们怀疑他把病毒传递给了他父亲。”

  美国疾控中心专家韦奇(T i m U y e k i)6 月2 3 日首次证实了这个“人-人-人”传播链的存在。只是其在“人-人-人”一词前还加了个“possible(可能)”,而在6月25日,塞蒂奥吉给本报的邮件中,其他词汇都一样,但“可能”不见了。

  对于“轻微变异”一词,汤普森向记者做了解释:“有限度的变异是指也许没有生物学上的意义,但是它给了我们‘基因的指纹’,使我们可以进行人传人感染的实验室确认。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所以有意义。”

  有专家提出为何这个家庭中只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得病,配偶却幸免。有研究报告推论这户家庭有“感染某种疾病倾向性的共同基因,在感染H5N1型病毒后,导致重症和病死的后果”,但仍缺乏具体证据。

  5月18日,WHO曾发布公告称,这个小村庄的病例是“迄今各国所报告的在时间和地点方面密切相关的最大(禽流感)病例群”。现在的情况更让人担心了。

  “印尼究竟正在发生什么事?这是我们最想从你们那得到答案的问题。”在23日的国际会议上,印尼国家禽流感协调人克里什纳莫西(B a y u K r i s h n a m u r t h i)这样问在座的各国人士。

  “以这些非常有限的资源:人力、财力和体制,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他接着问。
迷失的源头

  “之后我们跟踪和这个被感染家庭有过接触的54个村里的居民,观测了一个月,但没发现他们被感染。所以这次变异是值得注意的,但并不必那么担心。
 
 
 
”塞蒂奥吉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而曾经护理过这家病人的医护人员也被证明一切正常。

  WHO简报说,印尼农业部进行的一项平行调查迄今未在约80份家禽、其他家畜和家养宠物的样本,以及从附近地区采集的鸡粪肥料的聚合酶链反应试验中发现H5N1型病毒。

  印尼农业部长表示,对该村的11头猪进行血清检测,发现其中10头带有禽流感抗体。该村400户家庭有一半饲养有猪、鸡、鸭等。病毒学知识表明,猪是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宿主,病毒容易在猪身上发生重组变异以适应在人体内存活。

  据6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直到5月12日,WHO的第一位官员以及当地政府的一个小组才抵达该村。而村民一开始不愿意与工作小组合作,甚至有几位禽流感病人逃出医院。

  而5月23日WHO的简报也指出,来自该群集的人类病毒在基因方面,与在上一次疫情期间从北苏门答腊家禽中分离的病毒相似。

  此前有媒体引述WHO西太平洋地区发言人柯汀利(PeterCordingley)的话说:“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这是目前为止最严重的发展。我们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群聚感染。我们在该社区找不出染病动物,这是让我们担心的一点。”

  “没有出现疫情并不等于没有病毒存在,没有公开报道疫情的地方也不等于没有疫情。免疫过的鸡群可能因为少数鸡免疫水平不够而发生感染死亡,这可能不易引起注意,但算不算疫情呢?”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这样反问本报记者。

  而另外一位国内的禽流感专家在6月初接受本报采访时估计说:“‘印尼传说的人传人”是不太可能的。人传人的话,会有大量人死亡,这是过去人流感大流行的规律,但现在没有。”

  而据《南方周末》引用禽流感专家管轶教授的分析说,禽流感流行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偶尔从动物传给人,第二阶段是偶尔从人传给人,但不能有效地人传人,第三阶段才是有效地人传人,“目前还属于第二阶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在2005年11月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人与人间的传染到目前(当时)还没有报道。但我认为也不是绝对没有。因为在越南的案例中,有一个家庭有两个婴儿同时发病,现在还不能判定这两个病例中是从鸡传染到人,还是由人传染到人。”

  “以前我们第一个听到的是病毒在动物间传播、暴发,而现在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人也病了。这就很不对头了!”汤普森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转移之中的疫情

  分析动物禽流感暴发的规律对防止人感染禽流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印尼是家禽饲养大国,共有14亿只鸡,其中3000万只家禽养在民宅后院。而科学家普遍认为人感染禽流感的最初来源是在这些禽鸟间传播的病毒。现在,印尼有2/3的省份都已报道过发生禽类H5N1型疫情。

  记者获得的一份伦敦皇家兽医学院的报告详细分析了2003~2005年印尼禽流感的特点(见图)。该报告指出,2003~2004年期间报告的禽流感暴发区域占印尼全国的很大比例,但印尼东部省未报告任何暴发。

  该报告说,2003年,印尼西北的苏门答腊仅有一个毗邻爪哇中南部的部分暴发了禽流感,而到了2005年,苏门答腊成了受影响最大的区域。2005年爪哇虽仍有禽流感暴发报告,但更多的重复性暴发报告则来自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爪哇的报告多集中在2005年早期,而该年中后期时间的暴发主要集中在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2005年间反复暴发禽流感的爪哇,其鸭子和鸡的密度都是印尼最高的。另外,资料分析显示,2003~2005年,鸭子密度与禽流感暴发的相关度比鸡密度与禽流感暴发的相关度要高。

  “2004 年亚洲出现的H5N1型病毒具有从感染禽只直接向接触人群传播的能力。”中国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禽病研究室罗开健教授和他的同事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2004年亚洲禽流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新毒株来源复杂,可能是之前已在该地区流行H5亚型禽流感病毒自身发生变异或与其他亚型禽流感毒株重组的结果。

  印尼的一个困难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补偿金付给农民以销毁这些家禽,另外这里有2.15亿人和1.7万个岛屿,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目前,印尼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包括:为家禽接种疫苗、有选择地扑杀家禽、普及禽流感常识以及与FAO合作等。

  《2005年中国-东盟年鉴》显示,印尼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990年为54%,2000年为66%,虽有增加但仍较低。城市享有卫生设施的人口比重远高于农村人口,农村卫生设施状况亟需改善。印尼有医院111所,病床总数12.32万张,医生约3.52万人,护士16.47万人。

  2005年,印尼政府指定了44家政府拥有的医院医治禽流感病人。不过这些条件显然赶不上人禽流感的暴发速度。

  偶然和必然

  “未来三年为对抗禽流感病毒,我们需要9亿美元,但今年的预算仅仅有5900万美元。”印尼官员在国际禽流感会议上如是说。他们还说印尼至今还有大笔年初认捐的款项印尼至今没收到。

  克里什纳莫西则表示,防治禽流感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一位印尼医生这样说:“当发生疫情的时候,说服农民捕杀家禽很难。农民会说,这是未来的危险,不是现在的。”

  印尼农粮局兽医组负责人多米勒曾认为,印尼禽流感的疫情严重,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紧密合作。

  多米勒表示,大规模的家禽饲养场一般上较能对抗禽流感病毒。但有WHO的职员投诉说,他们在印尼很难进入企业化的畜牧场视察情况,这些畜牧场主跟兽医局也出现沟通问题。

  但另一个方面,正如KubuSimbelang村村长所说:“我们希望政府会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步骤来改善情況。”

  2000年5月,印尼政府签署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法令,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25个部门的权力分配,向地方分权。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府改革措施之一。

  不过此后,问题似乎从另外的层面出来了。一方面印尼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管理体制来管理这一分权进程,地方政府开始单方面建立自己的法律和财政收入系统,致使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另一方面,印尼政府已根据地方分权的指令,将大量财政收入移交给各地区,但仍担负着大部分改革前的财政义务,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巨额负担。

  分权政策是苏哈托政府之后印尼一个无奈的选择,但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医疗卫生就是其中主要方面。

  “有些指挥是混乱的。而地区兽医更有兴趣开展对农民的临床治疗,而不是尽力控制可能传染人的禽流感。”FAO印尼官员雷德(P e t e r R o e d e r)曾这样说。

  6月25日,当本报记者追问什么是印尼禽流感防控现在面临的最大最紧急的问题时,汤普森说:那就是增加动物被隔离的数量,区分哪些是被感染的哪些是健康的。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马尔堡出血热肆虐安哥拉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纳新):截至3月28日,安哥拉北部地区出现的马尔堡出血热已造成122人死亡。由于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有可能还会上升。因此,这次安哥拉暴发的疫情发展下去将极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马尔堡出血热。

    记事;国际在线记者报道 :截至3月28日,安哥拉北部地区出现的马尔堡出血热已造成122人死亡。以后本站将跟踪报导这种及为快速的传柒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天,很多还没有到医院诊断就已经死亡了,这些数字是死在医院的并不包括死在家中的。温疫何止这一种!很多还无法命名的温疫,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还要多,也就是说比已经命名的还要多。无法解释的温疫太多了,到时还有速度更快的,那可是几个小时就没命了。为此,对于这种温疫的死亡报告将跟踪报导,特别是发展速度快的其它温疫也将跟踪报导,这可是未来人类的一件大事。最可怕的温疫,速度最快的温疫还不是马尔堡出血热!目前还没有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传柒的,从空气中传柒的还有从水中柒的,以后也不能控制的和无法命名的,这才是最快最可怕的。你是否已经知道?可怕的温疫已经到了所有人的身边???

    据中央电视台报导;2005年4月13为止,马尔堡出血热在安哥拉已经确诊231人,死亡220人。
    据中央电视台报导;2005年4月16为止,马尔堡出血热在安哥拉已经确诊255人,死亡233人。
   

  去年10月,安哥拉北部威热省出现了马尔堡出血热。最近三周来,疫情越来越严重。除威热省外,首都罗安达及卡宾达省都有人因感染马尔堡病毒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四分之三死于马尔堡出血热的患者是5岁以下的儿童。马尔堡病毒还夺走了至少7名医护人员的生命,其中包括一名意大利人和一名越南人。

  目前,安哥拉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主要根据各医院的统计,并不包括死于家中的患者。而实际上,许多马尔堡出血热患者正是因为没有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才失去了幸存的机会。为此,安卫生部呼吁所有出现受感染症状的人尽早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并要求近期去过威热省的人在21天内不要出国,以避免病毒扩散。

  此外,安卫生部日前呼吁国际社会向该国提供紧急医疗援助,帮助安哥拉抗击历史上最严重的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安卫生部官员透露,当前,马尔堡出血热蔓延的形势严峻。而安哥拉的医护工作者奇缺,令其难以有效地控制疫情。据介绍,安哥拉全国的医生总人数不超过1200人。在个别省,全省仅有两名医生。为了填补医护人员的不足,安政府已动用了军人和平民控制疫情。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类似于埃博拉的传染病。其病毒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一些在德国城市马尔堡、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实验室内工作的人感染了这种病毒。当年,在31名受感染者中有7人死亡。此后的调查显示,这些人是因接触了从乌干达进口的带病毒猴子染病的。

  马尔堡出血热通过受感染病人的体液传播。患者初期症状表现为严重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后期会出现胸部和肺部疼痛、嗓子痛、咳嗽。许多患者在染病五天后严重出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记载,在1998年至2000年间,刚果(金)曾暴发了一次严重的马尔堡出血热,在149名患者中有123人死亡。

  此次在安哥拉暴发的马尔堡出血热引起了邻国刚果(金)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驻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流行病学专家28日表示,虽然到目前为止,与威热省接壤的刚果(金)地区尚未出现马尔堡出血热病例,但世卫组织与刚果(金)卫生部门已在靠近威热省的刚果(金)城市马塔迪建立了一个危机委员会,以预防马尔堡出血热蔓延过境。

  设在约翰内斯堡的一个南非医疗机构日前也警告旅行者在未来一周内尽量避免前往安哥拉。此前,一名刚从安哥拉回国的葡萄牙人死亡,从而引起了葡萄牙和其他国家卫生部门的警惕。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此人的死因,以确认马尔堡出血热没有蔓延到其他国家。
 
 
美专家:更凶疫病或爆发

2003年05月04日 12:31 
 
  凤凰卫视5月4日消息: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美国传染病科学家称,由於全球人口剧增,人类自身行为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的生活环境成为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当前的沙士疫症也许只是病毒攻击人类的一次预演,更多的危险病毒可能正在扩散,世界随时可能爆发对人类威胁更大的疫症。

沙士出现数个月后,已经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并导致数千人染病、数百万计民众感到惊恐。但许多传染病专家相信,这只是病菌攻击人类的一次预演,世界随时可能爆发新的更危险疫症。未来的疫症病菌可能是早已为人类所熟知的,也可能是新演变出的病毒,或是早已躲藏在世界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被接触到的无名病毒。

人类已成病菌培养皿

今天,地球人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地球上现在挤著六十亿人,而在二十世纪初,地球人口只有十五亿。人类本身已成为生产、演化和传播微生物的巨大病菌培养器皿。虽然人们不能预知何时何地将有何种病毒爆发疫症,但疾病专家们相信,有害细菌和病毒现在出现或蔓延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美国明尼苏托州大学的奥斯特霍尔姆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极有利病菌滋生和扩散的环境?。」


新疫症的爆发往往也是对人类行为的惩罚。人类不断迁移,放弃乡村涌到拥挤的城市。火车、巴士和飞机可以迅速地将沙士病毒、流感病毒或感染有害病毒的蚊子,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人口不断膨胀添危机


为了养活日益膨胀的世界人口,人类已经改变种植粮食的地方和方式。农民被逼到更偏远的地方,这增加了他们进一步拉近与有害病菌的接触距离,感染新疫症的可能。人类还集中饲养大量牲畜,使病菌更容易在它们之间散播。


由於人类与动物的接触越来越多,经常有新病毒从动物传到人类身上。例如,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立百病毒在马来西亚从蝙蝠传播给猪,然后又传给人。八十年代,疯牛症病毒在英国开始从羊传给牛,然后传给人。这次沙士为什么在广东首先出现,原因也可能是民居附近养著大量家禽。一九九七年,香港有十八人感染变种禽流感病毒,其中六人死亡。


动物传播病毒更频繁

人类还有其他许多行为助长病菌的扩散,如没有安全措施的性滥交,静脉毒品注射与输血,已加剧爱滋病毒的扩散。

对抗新疾病需要人类全方位努力,它涉及加强疫情监察、诊断和卫生措施,及时阻止疫情爆发。人类还需要迅速开发新疫苗,对抗新的病毒变种,储备足够的抗病毒药品。


动物成人类新病原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蒋建东教授认为,虽然传染性疾病随著医疗卫生环境和营养的改善,在八十年代以后被卓有成效地控制,但是新的病原体正在我们的中间产生或走近我们,非典型肺炎病毒就是一种新的病毒。他指出,病毒的不断变化产生新的病原,同时动物也成为人类的新病原库。


病毒变化产生新病原

蒋建东教授在出席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时,把病毒形容为药物防治中一个移动的靶,认为病毒不断变化产生新的病原,结果使人们过去研究的疫苗失效。他认为,随著养殖业的发展或者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变,很多野生动物回到离人类生活环境比较近的地方,此外,家庭宠物饲养也可能导致动物病毒和人类病毒发生交叉传播,令人类感染,造成严重结果。

蒋教授分析说,现有许多人类疾病都是从动物来的,例如爱滋病,它最初出现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后来病毒发生改变,形成令人类感染的不治之症。另一个例子就是香港一九九七年发生的禽流感: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禽流感病毒是不感染人的,但香港当年有人却因感染禽流感死亡。又比如出血热,这种可致命的疾病是从老鼠传给人类的。


蒋建东教授指出,除了动物给人类的交叉感染病毒外,野生的动物或从其它地方飞来的动物也带来一些过去已存在的病毒。他举例说,一九九九年纽约发生西尼罗病毒传染,专家通过对病毒的遗传序列分析发现,它和一九九八年以色列发生的一次野鸭身上的病毒序列相似。实际上西尼罗病毒早在一九三七年便在乌干达被发现的。


病毒对人类是双刃剑

蒋建东教授认为,人类是环境的入侵者,而病毒是人类基因的入侵者,病毒可以进入人类基因,用得好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用得不好会造成疾病。

新型流感比“非典”更可怕

   《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何德功

  “禽流感病毒有可能跨越物种界限,在人群中引起新型流感暴发”,“对新型流感,人类明显经验不足,如果大规模流行,不用说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也会手足无措,这样,控制新型流感蔓延很不容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将大于‘非典’。”

 
  2003年12月和今年1月,韩国、日本和越南相继暴发禽流感,越南还出现了禽流感传染给人的病例。1月14日,《环球》杂志记者就禽流感问题采访了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学专家田代真人。他说,禽流感病毒有可能跨越物种界限,在人群中引起新型流感暴发,人类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在疫苗和药物研制等方面未雨绸缪。

  《环球》杂志:在人与动物频繁接触的现代社会,禽流感病毒会导致人类的流感大规模暴发吗?

  答:对于特定生物,病毒需要特定基因来制造表面蛋白质等,以便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功导致感染。不同病毒分别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导致人类流感暴发。但是,病毒能够很快地繁殖和变异,在人与动物接触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毒株发生变异,变得能够感染人类。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最为可怕的是,以既可感染禽类病毒又可感染人类的猪为中介,由毒株突然变异引起的新型流感。在猪的细胞内,禽类和人类病毒基因杂交,就会出现通过飞沫传染的由人传染给人的新型流感病毒。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禽流感病毒使人类发病的零星事例。虽然到目前为止人感染禽流感及造成死亡的病例数目极小,但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大的变异,获得了较强的适应人体的能力,能够侵入人体细胞、导致发病,并学会通过人体进一步传播,将有可能成为袭击人类的新型流感。

  《环球》杂志:对于可能发生的新型流感,我们现在有没有什么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答:自1968年以来,人类流感病毒类型没有大的变化,人们采取接种疫苗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了流感。但是,现在人类对新型流感准备不足,疫苗和药物研究滞后,新型流感一旦大规模流行,人类将受到重大危害。

  遏制新型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注射疫苗。然而,现在亚洲出的H5N1型禽流感疫苗还处于开发阶段,即使开发成功,紧急时大量生产也需要半年时间。新型流感发生时,如何确保疫苗供应、缩短疫苗开发时间,以及抗新型流感药物的储备,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至于其他新型流感,人类既还没有着手开发疫苗,也尚未开发新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对新型流感的认识和准备明显不足。现在世界人口有60多亿,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制作疫苗的能力,一旦由人传染给人的新型流感大规模流行,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人类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影响,世界正常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坏,还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

  《环球》杂志:现在已经有人把禽流感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非典”相提并论,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新型流感比“非典”要可怕,主要是因为人类对控制“非典”已有一定的经验,对“非典”病毒性质有一定的认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把“非典”发病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世界有关国家和部门援助起来也较为容易。而对新型流感,人类明显经验不足,如果大规模流行,不用说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也会手足无措,这样,控制新型流感蔓延很不容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将大于“非典”。

  《环球》杂志:在防止新型流感蔓延方面,现在有哪些可行的监测措施?

  答:人类对新型流感的监测十分重要,发现患者及早隔离,是防止新型流感蔓延的最好办法,特别是在人与家畜家禽一起生活的亚洲部分地区。人与家畜家禽近距离生活在一起,最容易发生新型流感。如果流感只是由家禽传染给人,只要与家畜家禽近距离接触的人注意个人卫生和采取消毒措施,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病毒毒株发生变异,发生由人传染给人的现象,放弃监测的话将十分危险,出现患者隐瞒有关信息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样有可能使人类错过及早遏制新型流感的机遇。

  《环球》杂志:有哪些传播途径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对人造成感染?

  答:如果禽流感病毒对人造成感染的话,有可能是通过鸡的粪便、血液和唾液进行传播:存在病毒的粪便干燥之后会化为尘土飞到空中,如果被人们吸进去就会使人受到感染;人们在杀鸡时接触到鸡的血液和分泌物,也会有被感染的危险。因此在养鸡场等与鸡密切接触的人员要戴口罩,工作之后,要洗手和漱口。

  《环球》杂志:那么对这些和家禽接触最为密切的养鸡业者或农家而言,他们还有哪些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呢?

  答:这次日本、越南和韩国发生的禽流感是由H5N1型病毒引发的。养鸡业者和农家要认真应对,采取彻底的消毒措施。H5N1型病毒不耐高温,在6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存活5分钟,正常室温的情况下可存3至4天,在100摄氏度的情况下立即死亡。高温消毒十分有效。同是H5N1病毒,病毒基因碱基对序列不同,有的可以造成对人的感染,有的不易使人感染,如越南就因禽流感导致12人死亡,韩国虽然也大规模发生禽流感,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的现象。日本发生的禽流感病毒是否会造成对人的感染,由于没有人被感染的报告,需经过与其他国家禽流感病毒基因的比较分析才能确认。

  最后,田代真人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人类自从掌握了农业技术,就一直为家养动物传染的疾病所困扰。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的机会。天花、肺结核、麻疹和流感等常见传染病,都被认为与牛、猪、鸡等家养动物有关。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型传染病危害扩大的倾向也增强了。人类应该居安思危,及早对新型流感采取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注:田代真人是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第三部的负责人,该部的研究方向是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的传染病等。

  如何预防禽流感:

  避免接触染病的禽类,如鸡、鸭;

  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避免食用活的或未经煮熟的鸡鸭;

  在疫区的人员要戴口罩;

  勤洗手;避免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口;

  发现有类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中国严防禽流感:

  为了防止在越南、韩国和日本爆发的禽流感传入我国,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经采取紧急措施,严防这几个国家的禽鸟及相关产品进入我国。卫生部也要求各地加强禽流感的检测和防治工作。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禁令:

  第一,禁止从染疫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进口禽类和禽类制品;

  第二,禁止邮寄或者是旅客携带(越南、日本、韩国)禽类和禽类制品;

  第三,途经、在我国停泊的船类、航班或者是火车携带染疫国家的禽类和禽类制品,一经发现立即封存。

  声明:《环球》杂志供新浪独家采用,更多精彩文章请读《环球》杂志。
 
 
 
  
 兰州发生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

  人民网兰州6月11日电 记者李战吉、阿旦增报道:今日,记者从甘肃省卫生厅获悉,5月27日,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名住院患者闫某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这在兰州市尚数首次。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由鼠类传播,分为家鼠型和野鼠型,野鼠型主要由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农村;家鼠型主要由褐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家鼠传播,可在城市发生流行。该病发病初期类似感冒症状,其后主要表现为“三红三痛”(脸红、眼睛红、胸部红,头痛、眼睛痛、腰痛),急性肾功能损害和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病死率高,危害严重,是甘肃省重点防控的急性传染病之一。甘肃省自1983年首次发生流行性出血热以来,先后有20多个县市报告病例。兰州市城关区为今年发现的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新疫源地。

  患者闫某,在兰以收购废品为生,租兰州市段家滩垃圾场周围民房居住。患者于5月16日晚发病,相继出现高烧、腰痛、尿少、视觉模糊等症状,于5月21日以“急性肾小球肾炎”收治住院,医院怀疑患者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后,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的流行性出血热血清抗体阳性。对此,甘肃省及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立即对患者居住地和周边环境以及相关人员开展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患者居住地捕鼠进行鼠肺检测,发现有褐家鼠鼠肺带毒检测为阳性。同时还采集了周边人群血清进行监测,结果也发现阳性。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和患者居住环境中褐家鼠鼠肺带毒检测阳性等情况,确定兰州市城关区为流行性出血热新疫源地(家鼠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甘肃省省长陆浩、省长助理郝远等领导均作了重要批示。甘肃省卫生厅领导亲自带专业人员深入疫点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导兰州市、城关区卫生部门做好防控工作。兰州市成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防控事宜,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彻底整治疫点周围的环境卫生,拆除违章建筑,对垃圾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和预防性灭鼠工作。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以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防护意识。三是开展疫情监测,组织对全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培训。四是对重点人群在自愿的原则下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预防接种。

  目前,患者已经治愈出院,没有发生新的疫情。

  甘肃省卫生厅的有关专家指出,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加以预防。其主要预防措施有:由政府统一组织,在所有居民院落和田间地头同步开展科学灭鼠活动,降低鼠密度;广泛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高易感人群的防护意识,避免接触鼠类;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培训卫生专业人员,按照“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简称“三早一就”)的原则处理病人。


 春季警惕“流行性出血热”抬头


   本网3月18日讯(通讯员 耿兴义 成洪旗)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春季是本病的发病高峰之一。

   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在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表现为“三红三痛”等症状。“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即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醉酒貌。由于出血热前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容易引起误诊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出血热是我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情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1~3个月。而且该病治疗费用较高,从五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给家庭和个人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出血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由于传播出血热的鼠类分布广泛,因此流行因素十分复杂。生活在有鼠环境中的人群(特别是野外作业人员)是该病的高危人群。预防出血热应从改善居住环境入手,作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直接接触鼠类或食用(使用)被鼠类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品(食具)。另外,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居家有鼠类出没、流行性出血热病家周围人员、集体居住的大中专学生、建筑工人、野外工作人员、经常出差人员等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出血热,尤为必要。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常识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出血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本病在我国分布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姬鼠型和家鼠型及混合型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和分泌物(唾液)接触,经破伤皮肤、气溶胶吸入或经消化道传播,亦可能经鼠类体外寄生虫的革螨或恙螨叮咬传播。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循环障碍和肾功能衰竭,(发烧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由于多宿主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加之主要宿主鼠种分布广泛、数量大,难以有效控制,在采取以讲究卫生,科学灭鼠防鼠的同时,对高发病区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疫苗预防接种:在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统一组织下进行,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症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有发热、出血、低血压、肾脏损害等主要表现。鼠类(主要是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螨类传播。也就是螨类吸带有病毒的鼠血后,又吮吸人体血液,而导致病毒传播给人;
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或吃了被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如果吸入带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埃,也会通过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1.发热期:金银花15 连翘12 薄荷8(后下) 板蓝根24 芦根15 炙甘草3 石膏20(先煎) 生地20 丹皮10 黄芩12 白茅根20
[加减]:
①头痛甚加葛根20 菊花15
②咽痛甚加马勃10 射干12
③口渴者加天花粉18 沙参15
④腰痛者加威灵仙15 桑枝25
⑤斑疹明显加麦门冬15 丹参12
⑥恶心加生姜6 竹茹12
⑦出血重加田七末3克(冲服) 茜草根12 大蓟15
⑧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用量按药品的说明书)
⑨抽搐加钩藤15 地龙12 羚羊骨12
2.低血压休克期:水牛角30(先煎)生地18 人参15(另炖) 牡蛎30(先煎) 五味子10 麦冬15 金银花15
[加减]:
⑴烦渴加石膏24(先煎) 知母12
⑵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用量按药品的说明书)
⑶阳气衰加熟附子15克
⑷正气衰者加黄芪30
⑸口唇舌紫色明显者加丹参15 川芎12
3.少尿期(出现恶心呕吐、尿闭、血尿、腹痛等症状)
木通4 车前草12 滑石30 栀子10 生地15
白茅根20 猪苓15 枳实12 阿胶15(烊化)
[加减]:
⑴血尿:加石膏30克(先煎)
⑵咳喘、心悸、痰满阻塞者加葶苈子12 杏仁12 桑白皮15 天竺黄12
⑶口渴甚加玄参15
⑷有瘀积加丹皮15 赤芍12
⑸恶心加厚朴15 陈皮9 竹茹12
4.多尿期:熟地24 山萸肉12 淮山15 枸杞子15 知母12
黄柏15 泽泻15 丹皮12 云苓15 党参15 当归15
[加减]:
⑴尿频数者加核桃仁15 桑螵蛸12
⑵口舌干燥加生地15 玄参15 天花粉12
5.恢复期:党参15 麦冬15 五味子9 炙甘草6 云苓15
扁豆15 白术15 薏苡仁20 泽泻15 淮山12 丹皮10
[加减]:
⑴汗多加黄芪20
⑵腹胀加砂仁6(后下)川朴花12(后下)
⑶目昏暗者加枸杞子15 菊花12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该病全年均有,尤以冬末初春为多,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传染。按其症状的轻重及不同的病毒感染,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又称感风、伤风,多由鼻病毒引起,中医认为是因风邪侵袭人体所致。其症状较轻,一般病情3-7天,在整个过程中很少转变。

  中医认为感冒的发生,是由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时行疫毒侵袭人体所致,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特点,致病因素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等不同,一般冬季多易感风寒,春季多易感风热,秋季多易感燥火,梅雨季节多易感风湿,若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抗病能力减弱,加上四时六气失常,人体对外界不适应,非时之气则挟时行病毒而伤人,故极易患病。

   风热感冒
   [症状]: 身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参考药方: 金银花15 连翘10 荆芥10 薄荷9 芦根20 黄芩12
   青蒿9 丹皮12 白芍12 沙参12 黄芪15 菊花15 板蓝根15 白术15

   [加减]:
   高热加青天葵15,水牛角25(先煎),生石膏20(先煎);咳
   嗽痰热加杏仁12,全瓜蒌15 ,川贝9,鱼腥草15

 

芳香疗法防治流感等传染病 
   点击数:78   更新时间:2004-10-8   文章录入:毛毛人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前者以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大主要表现;后者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为特征。登革出血热死亡率高。发病高峰为7~9月。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多,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属中医“湿温”范畴。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为6日。
2.登革热:病程经过分为发热期、缓解期、出疹期。
(1)发热期: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伴寒战或畏寒,头身、骨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及胃肠道症状。
(2)缓解期:一般于第4日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减轻。
(3)出疹期:于病后2~5日出现全身皮疹,并再次出现高热。皮疹一般于1-5日内消失,体温也随之正常。
3.登革出血热:病程经过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体温高达40℃以上,伴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和皮肤淤点。
(2)休克期: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病后2-5日,持续l一2日,可出现消化道出务,皮肤淤斑。此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
(3)恢复期;休克、出血控制后病情迅速恢复。

[诊断]
1.有流行病学资料。
2.上述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高热、皮疹、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或高热、皮疹,皮肤、消化道出血,休克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蛋白或管型。
(3)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具有特异性。
(4)病毒分离有助确诊。
4.登革热应注意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鉴别,登革出血热应注意与流行性出血热鉴别。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淡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氟兰10克、半夏10克、淡豆卷15克、板蓝根30克、生石膏(先煎)60克、滑石30克、甘草6克。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山栀10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0克、元参15克、紫草15克、山地榆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人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熟附子10克。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扁豆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石斛15克、神曲10克。

[预防与调养)
1.隔离病人。
2.灭蚊、防止传播。
3.注意休息.多饮水及清淡易消化饮食。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达到50-90%。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①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精液
  ②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
  ③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
  2.医源性感染
  在1976扎伊尔的流行中,每一位病人因为被污染的注射器而感染。
  自然宿主 自然宿主似乎被认为存在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但仍未发现。已有不同的假说
  ①最初怀疑为啮齿类动物
  ②另一个假说认为一种植物病毒引起了脊椎动物感染
  实验表明,感染病毒的蝙蝠不会死亡,这提示这些哺乳类动物在热带雨林中起到保存病毒的作用。 尽管非人的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传染源,但它们并不是宿主,它们和人一样是通过直接接触自然宿主或者从自然宿主通过某种传播链而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 通常被描述为突然发生的发热、乏力、肌肉痛、头痛和咽喉痛,接着会有呕吐、腹泻、皮疹、肝功和肾功受损以及体表和内脏大范围的出血。
  诊断:
  目前商业上仍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方法能从血样中检测到特异的抗原或病毒的基因、细胞培养分离到病毒或者检测到IgM和IgG抗体。这些实验都有严重的生物危害必须在最大限度的保证生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治疗
  ①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或疫苗。
  ②实验研究表明在动物身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没有长期的保护作用。
  流行情况
  ①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 1976年6月-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在扎伊尔,同年9月-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于该病。1977年扎伊尔有一例病例,1979年苏丹再次出现爆发。
  ②1995年扎伊尔的Kikwit出现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
  ③1994-95年有1例人类埃博拉出血热及数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证实。
  ④在加蓬,埃博拉出血热于1994年首次发现并于96年2月和7月有两次爆发。
  ⑤2000年秋天乌干达北部出现一次爆发。
  预防与控制
  ①疑似病例应该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并且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监测应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
  ②和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包括没有穿隔离衣与病人或着被病人污染的器械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应该被严格监测,如一天测两次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3℃应立即住院,严格隔离。偶尔的接触应该处于警惕中,一有发热应立刻报告。
  ③静脉输液以及处理、分泌物、导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有自己的隔离衣,手套,和口罩。口罩和手套不能重复使用除非已消毒。
  ④死于该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研所  邓爱萍 何剑峰)

 广东出入境检疫局发风险警示 严防登革热传入

 
  新华网广州8月4日电(郭莹玉、陈滟) 鉴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登革热再次爆发,广东检验检疫局于8月4日发出严防登革热传入的风险警示通知,要求采取措施严防登革热疫情传入我国,并保障前往疾病流行地区人员的身体健康。

  风险警示通知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入境人员的体温监测、健康申报和医学巡查工作,来自登革热疫区的旅客,如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呕吐,出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和体征的,入境时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

  二是对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交通工具、行李、货物和集装箱等加强卫生检查,如发现蚊媒,立即实施灭蚊处理,并收集蚊虫样本进行检测和鉴定。

  三是加强口岸卫生监督工作,采取各项有效的灭蚊措施,消灭蚊媒孳生场所,防止蚊媒在口岸生存和传播疾病。?四是加强对口岸公众和国际旅行者的宣传教育,在有关场所张贴宣传画,摆放提示语,对重点人群发放登革热的宣传手册,尤其是前往疫区的旅客。预防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媒介蚊虫的孳生和做好个人防护。

  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WHO/SEARO)8月1日发出登革热疫情警告,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暴发登革热。不丹7月首次报道了登革热疫情,7月1日至16日共报道1565名登革热病例;截至7月21日,孟加拉首都达卡共报道了698名登革热病例,3人死亡;截至7月19日,斯里兰卡共报道了9062名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病例,死亡59人。截至7月7日,印度尼西亚共报道了59321名病例,669人死亡。

  WHO/SEARO认为如果毗邻登革热爆发国家,而且相互之间有频繁的人员流动,可以给本国带来登革热爆发的风险,因此,建议各成员国采取区域性登革热防控措施,具体包括:监测登革热疫情和蚊媒、早期确认和有效管理登革热病例、社会共同参与控制蚊媒和加强区域和国家登革热的防控和研究能力。

  此外,今年截至7月31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登革热的情况为:越南报道了31700名登革热病例,50人死亡;台湾报道了40例;新加坡报道了3000例,死亡1人;菲律宾报道了463例,死亡4人;巴西报道了15958例;委内瑞拉报道了15559例等。

 属登革热流行危险区 广西北海紧急部署防控工作
  中新社北海八月二十六日电(刘晨雨张为素)广西北海市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官员今天在此间称,经抽样调查显示,北海市属于登革热流行危险区,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今年登革热再度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暴发流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悉越南发病人数已逾二万余人,广东省亦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北海与越南、广东毗邻,交通方便,人员物资来往频繁,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有可能造成疫情的暴发流行。北海还是登革热老疫区,一九八○年及一九八六年在该市合浦县和海城区海角路一带曾发生登革热传播流行,共报告病例一千四百余例,死亡二例。北海市因此被广西自治区卫生厅列为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

  据北海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北海登革热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北海市区的埃及伊蚊早已达到清除标准,于一九九一年通过国家考核小组验收。但白纹伊蚊仍然存在,并有扩散趋势。

  北海市疾控中心日前将北海市区分成医疗机构、旧疫区、埃及伊蚊清除区、普通居民区、建筑工地共五种类型区域进行抽样调查,综合各项调查数据显示,北海市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有扩大趋势,缘于市民在房前屋后种养花草树木较多,给伊蚊孳生提供了条件。

  北海市高度重视严峻的登革热防控形势,分别于本月二十日及二十四日召开全市登革热防控筹备会,并举行全市登革热监测防控技术骨干培训班,为防控登革热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各级疾控机构开展对本辖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数据。


天津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人民网天津2月9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据天津市畜牧局今天介绍,津南区辛庄镇柴家圈村一个体养鸡户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月8日晚出现小量病死鸡,经有关部门鉴定后,区政府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采取了坚决果断措施,对规定范围内的鸡鸭全部扑杀,并在防疫范围紧急强制免疫。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天津市政府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

 
  来源:人民网

 
 日本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日本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6000鸡仔感染死亡尚无人类受感染报告

【商报综合外电报道】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山口县官员12日称,在日本山口县阿东町养鸡场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

在位於日本西部的山口县,已经发现约6000隻小鸡因患禽流感死亡。官员表示,这是自1997和1998年禽流感在香港家禽饲养行业开始传播,导致6人死亡以来在日本发现的首例禽流感病例,这种流感病毒在罕见的情况下可能对人类产生致命影响。

日本农产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日本此前还是早在1925年出现过一例禽流感。农产省表示,这次在山口县发现的死鸡身上找到的禽流感病毒是H5病毒的一种变种,这种名为H5N1的病毒将来自H5的基因与来自另一种禽流感N1的基因合二为一,N1病毒正是导致香港发生禽流感的罪魁祸首。

发病鸡场全面宰杀消毒

根据日本《家畜传染病法》的有关规定,发生禽流感的阿东町养鸡场已将喂养的3万隻鸡全部宰杀,并对养鸡场采取了消毒等措施,以防止禽流感在日本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可能对人造成感染,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人类被感染的报告。为防不测,日本厚生劳动省已经下令回收该养鸡场在市场上销售的鸡蛋。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鸡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很强并会致死。目前还未发现人类由於吃鸡肉和鸡蛋而间接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出现过由鸡直接传染给人的情况。

最近禽流感也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现,包括越南和台湾地区。在韩国,数十万隻小鸡因为禽流感的爆发而被宰杀,另外韩国向日本、香港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家禽出口也被迫停止。

越南11人或因禽流感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排除越南有十一人死亡和当地近期爆发禽流感有关。死者包括十名儿童和一名成人,世卫驻河内专家说,他们全都和禽鸟接触过,但要进一步化验才可确定。他还表示,疫情并无扩散的跡象。

越南的禽流感继续蔓延,近一百万隻家禽受影响或被销毁,当局要向联合国求助。
 

作者:   编辑:   

本月内61万头家禽被扑杀禽流感横扫越南26省

  (河内综合电)据越南《青年报》报道,自今年1月起,禽流感疫情已迅速蔓延到全国61个省中的26个,至今共有61万3000头受感染家禽被扑杀。

  在越南,共有454个地区受到这一波疫情的影响。最新被影响的地区是太原省北部。

  自去年12月28日,已有11宗人类受感染的病例,8人在南部,3人在北部。其中有9人病逝,1人已完全康复,另1人也将在近日出院。此外还有几起正接受调查的疑似病例。

  当地医生表示,尽早将病患送院治疗将大大提高康复的可能性。

  这已是越南连续两年遭禽流感重创。在越南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家禽价格大幅度滑落。

  虽即将迎来新年,一些大城市如河内和胡志明市,市民都避免购买鸡只和鸡蛋。一位河内54岁的家庭主妇阮氏瑞表示,她已两个星期没有购买任何鸡只或鸡蛋。

  没有鸡肉下菜对消费者来说或无影响,然而对于家禽业来说又是另一个亏损的新年。

  “虽然我们的省并没有受到禽流感病毒的波及,然而我们农场的鸡只价格从每公斤2万盾(约2.07新元)下滑到每公斤1万5000盾(约1.55新元)。”

  据悉,胡志明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受禽流感影响的大多为南部省市。

  胡志明市平西市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代表表示,“我们的市场现已不再出售鸡只。”她也说,人们比较喜欢购买超级市场的被检疫鸡只。

胡志明市连锁超市Co-Opmart的市场专家良氏辽表示,“比较起12月,我们现在的鸡只价格已下跌30%。销售额也锐减了30%。”

  越南官员正努力推销不受感染的家禽产品。他们重申,就连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至今没有任何感染病例显示与已烹煮的鸡肉和鸡蛋有关。


联合国官员称朝鲜可控制禽流感
 
中新网4月4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联合国一名防治禽流感疫情高级专家说,已经宰杀了成千上万只家禽的朝鲜,或许可以控制在该国三个农场爆发的禽流感疫情。

“从现在看,一切都暗示朝鲜的禽流感疫情可以得到控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汉斯·瓦格纳1日在平壤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正在帮助朝鲜控制疫情的瓦格纳称,目前仍不确定朝鲜的禽流感病毒是否是可以传染给人的H5N1型病毒。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人群中发现禽流感病毒,”瓦格纳说。


自2004年12月以来,H5N1型病毒已经在越南、泰国与柬埔寨夺去了16个人的生命。


瓦格纳说,“现在我们缺乏诊断工具来判断病毒的类型与亚类型。”瓦格纳在亚洲各国对抗致命H5N1型病毒的“战争”中发挥了卓越作用。


瓦格纳透露,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区诊断协调员将携带试验仪器,2日飞抵平壤,以便确定此次平壤禽流感的病毒类型。


瓦格纳称,朝鲜当局的官员告诉他,平壤市郊一家大型家禽农场最先发现了禽流感病毒,随后在距该农场四公里以内的另外两个农场也发现了禽流感病毒。朝鲜当局目前已经宰杀了21万9千只鸡。


瓦格纳说,朝鲜当局已经对这一地区的动物活动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在全国加强了监控措施。
 

联合国称朝鲜禽流感为首次在亚洲出现的H7型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高官汉斯-瓦格纳4月5日说,引发朝鲜禽流感疫情的病毒不是肆虐东南亚的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而是H7型病毒,这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H7型禽流感病毒。

  据路透社报道,瓦格纳表示,为了抑制禽流感疫情的蔓延,朝鲜当局已经扑杀了21.9万只鸡。瓦格纳说:“我们碰到了新情况,此前,亚洲地区没有爆发过H7型禽流感疫情。”

   瓦格纳说,目前还不清楚病毒的来源。(孙晓慧)

 
 
东亚首现H7型朝鲜禽流感不寻常
   本报讯  日前在朝鲜参与禽流感诊断工作的世界粮农组织禽流感病毒专家汉斯·瓦格纳5日宣称,在朝鲜暴发的禽流感病毒类型应该是H7型,这是该种病毒首次在东亚出现。瓦格纳称,H7型禽流感病毒曾于2004年在巴基斯坦出现过,同一年,美国的特拉华州和加拿大暴发的禽流感也是由该种病毒引起。他还称,目前尚不清楚该种病毒是如何传入朝鲜的,世界粮农组织正在展开调查。目前,朝鲜尚无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报道。
 


世卫专家:朝越禽流感病毒或合成为致命新病毒 
 
 综合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6日警告,亚洲同时出现的两种禽流感病毒可能“合二为一”,成为一种致命、易传播的病毒。

美联社6日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汉斯·瓦格纳的话说,此前朝鲜爆发的禽流感菌株为H7型,而不是越南、泰国与柬埔寨出现的从动物传染给人的H5N1型。

瓦格纳称朝鲜目前还无人感染禽流感的报告,同时该国的禽流感样本已送往中国、英国与澳大利亚,接受进一步的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驻泰国代表埃尔迪斯说,朝鲜爆发的H7型禽流感,可能会与越南等国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融合,形成新的致命禽流感病毒。

专家们说,H7型病毒与H5N1型病毒都可以从禽类传给人类,但只有H7型病毒是人传人。这引起人们对两种病毒混合并导致全球性流行的担忧。

法新社6日的报道称,越南医疗官员当天报告说,该国一名10岁女孩死于禽流感。

自2003年以来,已有34名越南人、12名泰国人及两名柬埔寨人死于流传这三个国家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
 
 
1、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农业部撰写)

中国网  2004年2月3日 
 
   从肠病毒.SARS.口啼疫.狂牛症到禽流感,在去年全球大家闻SARS色变之后,今年又传出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感染死亡的案例,从认识H5N1禽流感病毒在以往只会感染禽鸟对鸡只具有高度致病力,而造成大量鸡只死亡,但在人类企图以抗生素来对抗的同时,病毒会不定时产生基因突变而衍生为新病毒,导致原来仅感染禽的类流感病毒,而变得可以感染人类,而这些突变的病毒对人类来说是全新的病毒,而大多数的人无法对这种病毒产生抗体,而容易导致严重病症。

   由此看来H5N1禽流感病毒和之前肠病毒.SARS都有相同的类似状况,有些人感染后得以痊愈,但有些人却出现重病症而致死,这些迹象都显示出人体免疫系统的问题,有许多医生及临床研究指出免疫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24小时之内制造出许多病毒的抗体,而人体的免疫统机制是身体最好的医生,但果真如此为何人类碰上这些病毒确无法抵抗?这完全是因为身体免疫力差,身体的免疫系统因平时抗生素的滥用以致许多病毒都有抗药性,加上许多人对于疾病无法有正确的预防,造成现在物欲充斥.营养不均.养生保健观念不佳,导致现在怪病丛生,殊不知这是大地及大自然的反扑,此时我们都应该朝向回归自然在自然无毒无害的自然疗愈方式下预防治疗疾病,才能在此温疫造劫中重生。

   现今自然医学当中自然疗法医师比较倾向于强化免疫力的方式来对抗疾病,而现代医学的对抗疗法其医生则倾向于使用药物杀死造成感染的微生物来对抗疾病,因此强调透过自然疗法来养生保健维护健康,首重在预防胜于治疗,透过这些方式提升免疫力才是最根本治疗疾病对抗病毒最好的方法。在众多的自然疗法当中,芳香疗法兼具身心的调理,在国外已有许多医生及医院使用芳香疗法做为辅助性的医疗,因为身心本是密不可分唯有重视身体.心智.情绪的相互关连性,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芳香疗法在于辅助性的医疗层面中,透过植物精油本身的再生特性可帮助身体机能的提升,进而提升免疫力,其帮助细胞再生的功能从熏衣草精油的研究中就能得知,然而使用植物精油在于其抗菌杀菌的特性中能帮助净化空气预防感染,如茶树.百里香.尤加利.迷迭香精油都在历史的运用中及科学临床中得到证实,如茶树中的帖品烯四醇,和百里香中百里酚的成份都是很好的抗菌消毒成份,在精油的排毒特性中以杜松.柠檬.葡萄柚精油的功效最为显著,除了能抗感染外其利尿排毒.净化.清血的作用都在临床中得到证实,因此透过植物精油来扩香.泡澡.按摩都是很安全的使用方式。

   平日我们可使用一些有助于强化免力的精油:
处方1~洋甘菊.熏衣草.茶树.佛手柑 处方2~尤加利.乳香.柠檬.甜橙。
   以上处方可调在10ML植物油中植物油可选择甜杏仁油.芝麻油.向日葵油.橄榄油均可,加入共4-6滴的精油,每天早晚涂抹全身或肩颈.腰.腹.脚底.胸口。
   除了以上的处方外我们还可使用一些抗感染及放松排毒的用油都能间接对免疫系统有帮助,抗菌抗感染用油:百里香.迷迭香.香桃木.丝柏.绿花白千层.薄荷.丁香.肉桂。

放松神经用油:葡萄柚.依兰.橙花.桔.苦橙叶.马郁兰.柠檬香茅
排毒净化用油:松树.雪松.檀香.茴香.樟树.鼠尾草

   可以使用涂抹或泡澡.扩香等方式都能有效的预防感染,不单能提升免疫力更能在情绪压力上带来戏剧性的功效,不失为现代人身心灵的最佳保健方法,我们相信唯有强化自体的免疫能力才是驱逐疾病及预防疫病最好的良方。 
 

家鼠型出血热病毒被发现
 健康报讯(记者衣晓峰)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元凶”不
仅有姬鼠型病毒,而且还有家鼠型病毒。由该省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
防治所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首次让家鼠型汉坦病毒上了“黑名
单”。专家鉴定指出,这项课题的完成对弄清黑龙江出血热疫区的演
变规律、确定疫源地型别、指导疫苗的正确使用、重新制订全省出血
热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此项填补黑龙江省空白的研究成
果,不仅在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有了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首次从分
子水平对病毒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因此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
水平。
  流行性出血热学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
一,也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病毒病,目前已成为严
重的疫源性疾病。以往,黑龙江省只发现过姬鼠型(野鼠型)一种血
清型,但从近几年的监测资料分析来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省内可
能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为此,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长
达4年的时间里,从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
面证实了引起黑龙江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除姬鼠型以外还存在家鼠型。
研究中收集了大量宿主动物标本,分离到病毒11株,经直接免疫荧光
检测鉴定为家鼠型汉坦病毒,对其中的两株进行S基因全序列测定,
与其他汉坦病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种系发生树分析,确系家鼠型汉
坦病毒无疑。
  据黑龙江省病毒病防治专家吴玉华主任医师介绍,姬鼠型与家鼠
型两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季节截然不同,过去只重视秋冬季节疾
病的防治,而忽视了春季病人的出现,结果使后者不能及时到医院就
诊。重新修改、制定全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已势在必行。专家指
出,应在流热高发疫区积极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特别是在有家鼠型流
热发生的地区,要落实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措施。此外,对有家鼠
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应为病人注射Ⅱ型或双价出血热疫苗。



(200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