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网
 
气功年鉴:中华气功

气功年鉴:中华气功,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007-03-09 15:44:17
 

中华气功,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仰观天文,俯察地埋,中通人事,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一、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气功年鉴

 

 

气功逆源

 

 

气功名著

 

史记,气功逆源《吕氏春秋》载:《庄子.刻意》写:

《慧命经》说:

“昔陶唐之始,阴多滞状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索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吹口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庖牺(伏羲)上圣画八卦以示人,使万物之下知有养生之道。”

   始于“作舞宣导”说“调形”、“调息”、“调心”。“养神”说“伏羲”创“八卦”说

(公元前五十世纪)伏羲时期

伏羲创八卦“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北部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其中。”——古“河图”说

“伏羲八卦”形成中国医药学,中华气功学之理论基础。

图一、传说中的“河图”

(P43图20)

P29伏羲八卦图文王八卦图

(公元前四十世纪前后)黄帝时期

黄帝——中华民族始祖,冠名著:《龙虎经》、《阴符经》、始养生之道,相传黄帝曾向道于广成子,子曰:“无摇尔精,无劳而形,无系尔思虎萦萦,乃可长生。”

《黄帝内经》

《龙虎经》

《阴符经》

禹时期(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末至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初)

(公元前十二世纪)文王衍六十四卦

黄帝后人,黄帝至禹经尧,舜而后三十世,大禹治水造“禹步”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文(纹):九文近头;指文近尾;三文近左肋;开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指。

“禹步”洛书(五行相冠)

图二、文王衍六十四卦

(P45图22传说中的“洛书”)

(P52六十四卦符合图)

(P51六十四卦含义图)

(公元前580年——约公元前500年

老子

“道德经”分《德》、《道》二经:“道” ——宇宙万物之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

《道德经》

 

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德” ——道的本性和人性的统一,为“道”之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篇(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柔弱到“绵绵若存”。就会“用之不勤。”

“修养”:“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方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时期)庄子

“道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至德之世”:“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怜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己。”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纯气之守也“。

“右一志,无原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没身不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月办于补。”

附:庄子养生之道P66-67

周庄《庄子》

 

二、先秦儒家与气功

 

孔子(字仲尼)公元前551年-479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真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真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天下平。”

《论语》

《大学》

子思(公元前483-402左右年)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将“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存其心,养其性。”

《中庸》

孟轲(公元前372-289年左右)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为有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夫志(意领气走),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气使体实)。夫志至焉(意到气到),气次焉。”

修身之道:“一曰养心(求放心),二曰养气(存夜气)。”

《孟子》

荀子(孙卿)约公元前298-238年

提示“治气养心”之术,要旨有三;“曰一,曰诚,曰礼。”

治性情:“血气则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锰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险褊小,则廊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弃,则之以祸灾;愚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修养:“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天德。”“凡治气,养心之术,莫经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妙。”由专“一”而达虚静境界,“谓之大清明。”

《荀子》

宋钘(宋子)尹文(尹文子)(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而略早)

“虚一而静”:“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去欲——虚静——存神——得道:

“忧悲喜怒,道乃天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行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籍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者,以躁之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后世气功学“元神”,“识神”说之渊源。

《管子》

韩非子(公元前280-233年)

“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夫能啬者,是从于道而服于理也。”

“所以贵无为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

韩非子在《解老》篇里叙述了詹何遥视的故事评曰:“以詹之察,苦心伤神,是曰愚之道也。”提示过份地运用气功激发特异功能,必定“苦心伤神,”即后世提倡的“慧而不用。”

《韩非子》

屈原(公元前340-277年)

时楚地巫盛行,屈原对比十分熟悉,曾改写楚巫以歌舞祭鬼神时的辞——《九歌》《远游》诗中,屈原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写下了练功要诀和练功所达到的境界:

“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请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其人之沐德兮,美往世之登仙。”前二句近儒家之思孟,中二句和道家老子一脉。后四句则属养生家和神仙之追求。

《九歌》

《离骚》

屈原

“食天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之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毋滑尔魄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竺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开头二旬说食气,采天地明之精华,三、四旬和《管子、内业》一致。而王子之词则可看作《道德经》之诗注解。

后人朱熹评其为:“虽曰寓言,然其所设王子之词,苟能充之,实长生久视之要诀也。”

 

黄帝阴符经(春秋时期作)

道家东派祖师潜虚子陆西星阴符经测疏序:“昔者轩辕氏得道于广成子,作阴符,龙虎二经。所谓性命之家,三元之道,则论之备矣。老氏祖之而言道德、伯阳拟之而作参词。”

明代吕坤作“阴符经注”序中:“阴符经必非黄帝语,能亦非汉唐以后人所为,其言词造化精微,极天人蕴奥,契性命归指,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以养生,兵家得之以制胜,术数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

《阴符经》注解P78-80

《阴符经》

《行气玉铭》

行气玉铭呈棱栓状,中空,有顶无底。

玉铭文:行气,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行气玉铭》何氏注解

明字的核心实质是一种气功人内视光感,当气功人入定到一定阶段,下田能量反射上田,上下二田之性光和命光交涌,内视中脑前屏尤如电视屏开启后经电子枪射电后产生光棚而发光,“雪花”纷飞眼前一片眼白色,由无明到明的过程,则所谓性光显。

明则长:长字应作长着之长解,或胀之解,由无明到明,久而久之则功法逐渐稳固,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突变的飞跃,当气功修炼至更高层次聚能激发上田,突然产生丹田核爆即长。又解:功态长进。

长则复:由明而生智,智长而复。(作通晓之解)。即老子所谓“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恢复人之本性潜能。

复则天:知天命,通晓则天地万物之事明达,气功修炼到此进入高处不胜寒的全新境界。现有科学尚无法对此进行解释,可能局限于自然科学、人体科学、实修、三者难于集合于一身之故。

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兀作炁,舂作穴,炁指一种气光物质,天炁舂穴在上丹田,眉心上约三厘米以内,地兀穴在下丹田,位于脐下约三厘米以内人体中轴线上。指明二大关键气穴在人身之广义位置,不必刻意追求穴位。上下之一虚无圈即可。形成人体(狭义之广义)二个生物场能量流,久而交溶。这是一种高级功法。

顺则生,逆则死:

这里有其本性之局限性,行气有序则属于一种中级以下功夫,这里当指:修炼初,应遵循序进,小周天功夫,大周天功夫,均属于这个层次,尤以小周天功夫,则需安步就班。使气顺行于任督二脉之间而不颠倒,(参见《邱祖秘传》小周天法)顺则生,才能健身而延年益寿。逆:轻则生病,重则有死之险。《庄子》上说:“顺我意则生,逆我意则死。”与此相通。

 

 

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地点、作者无从查考,《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旁篇》二十五卷。仅《黄帝内经》存,余全部失传。后《黄帝内经》又经两汉、两晋、唐宋多次精心校订、修正而流传于今。

《内经》气功养生学说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有较集中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也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老闲而少欲,心安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古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期,淫邪不能感其心,愚智贤不有,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  德全不危也。“

“余闻上古有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谁南鸿烈》公元前100年前(刘安生活的时代距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不过百年,秦始皇

《谁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即广大而光明的道理。

天地形成是“气”演变的结果:“道始于虚郭,虚郭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源根。清阴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计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曰,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汉初皇室淮南王刘安集门客所著

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全国除秦史和博士所藏书籍外,一切史书和民间所藏《诗》、《书》六艺,诸子百家书籍,概送官府烧毁,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积累下的大量古籍,焚殆尽,即所谓“百家之传,至秦乃绝。”至项羽破秦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

   烧秦皇宫,大火三月不灭,政府和博士官典藏的图籍再次化为灰烬,中华古籍又遭一次浩劫。司马光说:“秦之焚书,焚天下之人所藏书耳,其博士官所藏则故在,项羽烧秦宫室,始并博士所藏者焚之”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住,则三者伤也。”

 

马王堆汉墓书简帛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68年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先后出土大量帛书画、竹简述十二万余字,其中与气功有关之古文献有:《周易》、《老子》、《养生方》、《却各食气》、《导引图》等。出土藏书中尚有许多前所未见的佚书、如《经法》、《十大论》、《称》、《道原》、《五十二医方》、《阴阳十一月永灸经》、《却谷食气》、《足臂十一脉灸经》、《导引图》、《产经》、《阴阳脉死侯》《古地图》、《阴阳五行》、《刑德》、《丧服图》。

《却谷食气》:“春食――去浊阳,和以铙光,朝霞昏清可。夏食――去阴风,和以朝霞,昏清可。秋食――去、霜雾,和以输阳,铙光,昏清可。冬食――去凌阳,和以沅瀣、输阳、铙光,输阳输阴,昏清可。即:春天练功切忌在暗浊的气侯下进行,最适宜于朗月当空和朝霞满天的气侯下进行,早晚都可;夏天练功切忌在有热风的气侯下进行,最适宜日初出或偏西进行,早晚均可;秋天切忌在寒凉处和有霜露的气侯下进行,最适宜在明亮和阳光下和月光下进行,早晚都可;冬天切忌在酷冷的气侯下练功、最适宜在清露初凝、阳光暖人、明月当空的时刻进行,这样可以采集日月之光,早晚均可。提出与练功相适宜的天时气侯精要,在今天乃有指导意义。

容成在回答黄帝为什么有人短命有人长寿时说:“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天为什么能长生?是因为天气跟月亮那样时圆进缺。地为什么能长久?是因为地气每年都有寒暑往来变换。但一般人包括很聪时的圣人只能看到这种天地的有形变化规律,而对于天地间的无形,无像、无体的精气的变化规律就看不到了,这种精气只有气功修练有素的人才能觉察到而这种精气对人却是很重要的,“得之蜊寿长,失之者夭死。”因此要想长寿就练气功(治气),就像无上月亮时盈时缺,地面气侯时寒时暑,不断地排出旧气(宿气),不断地补充新气,因为旧气容易使人衰老,而新气能使人长寿。所以“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就可以做到“微九窍而实六府”(血脉通畅,脏腑充盈)。

 

《参同契》

《参同契》在中华气功史上具有极真重大影响;按大的派系而言,道家中分:正一、茅山、全真三大体系;内丹家分:东南西北四大派、各派观点有很大差异,甚者势不两立。但都将参同契捧为径典,并在对

魏伯阳(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地区)

 

参同的注解差异甚大。宋代练功家张紫阳曾言:“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元代陈致虚言:“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德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原恩深魏伯阳。”从此,万古丹经王的美名在气功界中流传。

参同契主张修炼气功:原则“若有若无”,“乍沉乍浮”,并将之誉为“真人之妙”。保持独立守神:“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蹶,守御密固,阏绝奸邪”。以金水火、三要素愉练功中气与文武火候的关系。达到阴阳平衡,水火相宜,耳听则惑神,眼见则迷神,口说则走神。做到“委光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功成之关键也。

参同契对气功达到的境界描述:“轻举远游,入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气功修炼具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效果,即“颜色悦泽好,发白更生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气功还具有很强的治病救人能力,誉之为:“粉提以一丸,刀圭更为神。”正确修炼将出现迹象:“蒸气云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

太上十三经之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地无情,运行明,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囤,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太平经》汉成帝――汉桓灵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道教符录派著作,其内容:“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大致分四个部分:1、以元气为本的宇宙观;2、以长生登仙为月标的“形”――“神”关系理论和达到之目标方法;3、源于墨家思想的社会观;4、巫觋之术及神仙故事。

《太平经》认为天地人与万物都是从元气化生而成的,提届:“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自有祖始,”而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三个要素:“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以及“夫人本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

原始道教时期的积累


(2007-04-23)